郭总,您好!
我是甘肃省某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甘肃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其中甘肃山区高速往往由于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限制,形成连续长下坡路段,围绕控制货车制动失效效率为目标,合理确定长大下坡临界平均纵坡往往是设计中争议较大的焦点。《路线规范》中表8.3.5中规定了小于2.5%时,连续坡长及相对高差不受限制,但结合国内相关论文研究情况及PIARC《道路安全手册》相关验算,超过平均纵坡及坡长超越2.2%/15km时,轮毂温度往往会超过长下坡安全警界温度200℃,此时,货车制动效率开始衰减,在各种不利工况综合影响下,可能会出现制动失效等安全性事故。同时,结合《公路避险车道设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中3.2.2条,认为2%/15%公里时,就认为有必要论证设置避险车道的必要性,因此,我有以下几个疑问:
1.《规范》中引用的《高速公路纵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工况及模型建立方法是否准确?所考虑的货车制动失效安全冗余是否不足,该目标下以现阶段货车实际运行状况是否能够达到95%或者其他具体的保证率?
2.类似《高速公路纵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等规范引用的专题研究在知网或者其他数据库没有找到具体对应的报告成果,包括查询交通部西部项目网站,是否有专门的平台或网站会有规范支持性报告的公式?以便设计人员学习及分析具体项目中的特殊情况。
你好!近期我们微信公众号上将发表关于《规范》高速公路平均纵坡与坡长方面的解读性文章,会一并考虑回复您的问题的。
请注意关注!
尊敬的郭总: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来信。我是湖南交通设计院的王文哲,目前正在进行南宁至宾阳公路设计,该项目为一级公路,路基宽25.5m,双向四车道,功能定位为次要干线公路。我想要咨询的问题如下:
1、由于本项目经过大量农田村落,村落路网十分发达,为了满足沿线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与部分乡村道路(规划四级)需进行平面交叉设计。
该平交设计中主线是否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①按照《规范》(JTG D20-2017)10.5.1条第1款增设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汇流车道;
②按照《规范》(JTG D20-2017)10.5.2条第1款设置左转弯车道;
③按照《规范》(JTG D20-2017)10.5.3条第2款第3点设置附渐变段的等宽车道。
2、《公路平面交叉设计细则》(征求意见稿)何时能够正式颁布,乡村道路接入口是否可以按照《公路平面交叉设计细则》(征求意见稿)执行?
由于项目工期紧张,期待尽快回复为盼!!! 如需电话沟通,可以告诉我联系方式,我的电话是15084780440。
谢谢谢谢谢谢~~~
郭总,您好!
关于回头曲线的问题特向您请教:
最近我们在西藏咨询了几个地方公路项目,主要以四级公路为主。部分单位的回头曲线采用单交点的方式,比如采用一个交点为15m半径的圆曲线直接回头。纬地软件推荐采用的是双交点设置回头曲线,即“与前交点成回头曲线”。
查阅了规范和道勘教材,对回头曲线的设置方式均没有明确规定。与这几个设计单位的路线人员沟通时,他们也反映规范并未规定回头曲线一定得采用双交点或虚交的方式。期间请教了几位路线大咖,他们给出的解释是:采用双交点可以避免回头弯处曲率变化过于急促,利于行车安全和舒适。
纬地软件推荐采用双交点设置回头曲线,请问当初开发软件时推荐这种设计方式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双交点或单交点,哪种方式更优或对工程更有利(从通行安全性、舒适性等角度考虑)?有没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还望不吝赐教!
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对公路的平曲线长度没有要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20km/h的平曲线长度最小值是40,但小交通量中的设计速度是15km/h,设计速度15km/h的平曲线长度该怎么选取?
郭总:
您好!我是青岛市交通规划设计院的一名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针对规范的理解有些疑惑向您请教,望您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时间给予解答,谢谢。
一、名词:干线公路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3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干线公路(以下简称国道),省、自治区、直辖市干线公路(以下简称省道),县公路(以下简称县道),乡公路(以下简称乡道)。我们的理解是:国道、省道都是干线公路,与道路等级无关。
2、2014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1.2及其条文说明:
我的疑问:
目前我区域内大部分省道都在C或D的节点层次,按照该表应定义为集散公路,与《管理条例》定义的干线公路是否冲突,在设计中我认为应该参照《技术标准》的规定,《管理条例》是否需要前置。
二、公路进城段硬路肩的布置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公路需要城镇化改造,为保证主线的服务水平,在主线两侧设置辅路(慢车道)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2017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6.1.3条:
我的疑问:
一级公路两侧可以通过加宽硬路肩设置辅路(慢车道),且应在主线车道与慢车道间设置隔离,在能保证硬路肩的各项功能后,可否将硬路肩置于慢车道外侧,主线不设置宽的硬路肩(取0.75m)?
此致
敬礼!
通常在论证确定拟建公路项目的功能定位时,最主要的依据之一就是国家和地方的公路网规划或交通规划(当然是经过审批正式发布的文件)。有时,对于某条公路的某个路段而言,有时可能在功能上会出现重叠的现象。例如,在一些路网较为稀疏的地区,一段公路可能既承担主要交通国境的干线功能,同时也承担着区域内交通集散的功能。
回复(二):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版)在修订过程中,已经充分关注到你所提到的城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经过充分论证和并经主管部门批复,在这版《标准》修订中,专门(也是第一次)推荐在经过城镇的路段,公路的断面形式可以发生改变,可以参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采用机非分隔的断面形式。
至于你提到是否可将硬路肩设置与慢车道外侧,我认为首先应该回归明确公路断面中设置右侧硬路肩的功能和作用。公路右侧硬路肩,有支撑保护车道路面结构、提供车道外侧的侧向安全余宽、提升侧向安全视距等功能,另外,一定宽度的右侧硬路肩,还为故障车辆临时停靠的空间、作为紧急救援通道等功能。
如果对于一条公路而言,在穿越城镇的局部路段,不设置较宽的右侧硬路肩,只设置0.75m较窄的硬路肩时,我认为是可行的。
因为,对于一级公路而言,0.75m的硬路肩宽度可以满足支撑车道路面结构、提供外侧侧向安全余宽等功能要求。对于故障车辆临时停靠和作为紧急救援通道的功能,由于路段较短(不是全线如此的话),故障车辆和紧急救援等时,可利用外侧设置的辅导(慢车道)的空间条件。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好,关于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中:
9. 4. 6 中间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 中央分隔带表面处理: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0m 时宜植草皮;
这个“宜”考虑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绿化设计不是太理解一定要种植草皮的缘由。
百忙之中,多有叨扰。恳请答复。谢谢!
你好!
1. 《规范》第9.4.6条是06版本规范确定的条文内容,17版时没有做修订。
2. 也就说,本条是在以往中分带处置方式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考虑到中分带日常维护养护等便利性和经济性,同时兼顾到了不同宽度时防眩的需求和特点。速度较高的公路,中分带种植灌木除绿化、美化等功能外,还可同时发挥防眩的重要作用。但中分带过宽时,种植灌木,维护困难,维护费用大;中分带较窄时,维护相对便利(有机器可以自动)。通常种植草皮时,就需要配合专门的防眩设施。
3. 另外,根据规范的程度用语说明,这里采用了“宜”和“可”的推荐性用词,所以,只是推荐性条文规定,具体项目可根据地域条件等,选择适合的中分带处置方式和方案。
以上意见回复,仅供参考。
郭总:
您好!我是陕西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我们在使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遇到一些疑问,向您请教。
9.6.2条,关于隧道洞内外线形协调性中,“特殊困难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洞口内外平曲线可采用回旋曲线,但应加强线形诱导设施”。这里的可采用回旋曲线,指的是单纯采用回旋线,还是回旋线与圆曲线(或直线)的组合?
盼回复!
郭总您好:
我是一名公路设计人员,在查阅《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 时发现了几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希望您能帮忙解惑。
疑惑一:
《路线》2.1.3第3款,支线应满足小型客车与大型客车的通行要求。
7.6.1第三款,作为支路的三四级公路可采用第一类加宽值。
结合7.6.1的条文说明,第一类加宽值并不能满足大客车的通行需求。
疑惑二:
10.5.4 信号交叉中,左转弯为两条车道时,左转车道与同向直行车道间宜设置导流岛。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看到有这样的导流岛,能否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疑惑三:
条文说明6.3.1第二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不得设置双黄线?
如果是这样的话《道路交通标线》规范中的双黄线又用于实际设计中的什么情况呢?
希望能得到您的权威答复,谢谢!
祝您身体健康。
虽然国外双向三车道公路很多,虽然我国很少有双向三车道的公路,但在局部路段还是存在双向三车道的断面的情况。例如,在一个方向设置爬坡车道时。双向四车道的二级公路《规范》并不推荐,但在国内很多接近城市的周边,还是建设了不少双向四车道的二级公路。因此,双黄线在公路上还是有的,在城市道路中那就更多了。
以上仅为个人认识与理解,仅供参考。郭总,您好,
咨询您一个路线规范中有关立交设计的问题,互通立交章节11.1.9规定了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的线形指标,比如在100km/h,主线最大纵坡一般值为2%,最大值3%。条文解释11.1.9中“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的最大纵坡,主要控制变速车道处于出口下坡段、入口上坡段的主线纵坡值”。是否可以理解为:1、出口上坡段和入口下坡段(两种有利组合)在一般情况下主线纵坡也要小于3%,特殊情况下可以大于3%;2、枢纽互通范围内没有设置变速车道的正常主线行驶段最大纵坡可以大于3%。
高速接高速的枢纽互通属于重大节点工程,对路线方案影响较大。某个项目为新建高速与既有高速十字交叉设置枢纽互通。既有高速设计速度100km/h,由于方案受限制因素较多,选择的枢纽位置在既有高速影响范围内设置变速车道的主线段最大纵坡小于3%,没有设置变速车道的主线正常行驶段有一处纵坡3.3%,请问该方案是否可行?
你好!
1、《规范》互通立交区主线几何指标的来源
在高速公路普通路段,公路几何设计最主要的控制性要素是——停车视距。选用停车视距与车辆在高速公路一般路段行驶的驾驶需求、任务和特点直接相关。相对于判识车道上其他同向行驶的车辆状态(驾驶任务),驾驶员需要及时发现前方路面障碍物是相对不利的工况条件。而停车视距就可以保证驾驶员及时发现障碍物,并采取制动、减速、停车等一系列操作任务需求,从而避免发生碰撞事故。抱歉!我们仅对《标准》《规范》相关的条文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不对具体工程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所以,不能对你提到的实际项目给出“方案可行或不可行”的意见啦!何况,要讨论一个互通式立交方案可行与否,必然涉及到除主线纵坡指标之外的很多方面,仅凭你提到的部分信息,是无法判识一个方案是否可行的。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和认识,仅供参考。
你好!
《规范》中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和极限值)与视距并没有直接关系啦!
圆曲线半径指标是根据汽车弯道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推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