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编制组:
我是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XXXX,专业是路线总体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对路线规范如何理解和应用有一些疑问,请规范编制组专家予以指教。
一、路线规范7.5.1条的表7.5.1中,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采用6%。请问如何界定积雪冰冻地区,参照的是什么规范或标准?
目前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只要冬季路面结冰或积雪就算是积雪冰冻地区。但如果按此看法,全国除了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之外均应算积雪冰冻地区,这样界定是否欠妥?如果不妥那应该按何种标准?
建议在规范中明确积雪冰冻地区的界定标准。是否可以考虑按每年日均气温低于0度的天数达到某个标准作为界定标准?又或是明确按照其他什么规范或标准。
二、新老规范8.5.2条有变化,新规去掉了“特别是”三个字,如何理解这一变化。
06版路线规范8.5.2条“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是否可以理解为“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为前提条件,在此条件下,如果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才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17版路线规范8.5.2条去掉了“特别是”三字。是否可以理解为不设置前提条件,推而广之在任何情况下,只要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都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因为规范中用的是“必须”字样,要求十分严格,对于规范的理解就显得很重要。请指教新老规范这一变化的用意是什么。是否用意是:只要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都要控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三、如何理解隧道洞口内外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的纵面线形一致的要求。
路线规范9.6.2条第3点中,关于隧道洞口内外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内平、纵面线形应一致的要求中,对于平、纵面线形一致的具体如何界定未有详细论述。
我们查阅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04版)、《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以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多本规范和有关资料。其中,《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4.3.6条对平面线形的直线和圆曲线算线形一致,缓和曲线不算线形一致有明确论述;但《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未对纵面线形一致的具体界定提出要求。其他规范中未对平、纵面线形一致到底如何界定有具体论述。
我们也咨询了国内的诸多路线、隧道的专家。目前大家对于平面线形一致的具体界定都能达成共识,即按《公路隧道设计细则》(10版)4.3.6条中的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都位于同一直线或圆曲线上即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同的人对纵面线形一致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分为三种理解。第一种观点是以竖曲线起终点来控制,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都位于同一竖曲线内就算是满足3s要求;第二种观点是以变坡点来控制,认为洞口3s行程范围不能设置变坡点,其依据主要是《公路隧道设计规范》142页条文解释中的“从过去一些隧道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洞外接线50m内设置纵坡变坡点,通视较差,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第三种观点认为隧道洞口3s范围内都是上坡或者下坡就算是满足3s要求。
工程实践中,受地形、造价等因素影响,在隧道口需要设置竖曲线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按第二种观点,按变坡点来控制3s行程,将会导致隧道洞口平纵组合不良,部分情况下线形布设困难。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按第一种观点是较为客观合理的。纵面线形如何设置才算满足3s的要求,如何理解规范要求,对于设计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请不吝指教。
你好!
1.上次提到的右键输出土石方表仍然没有解决,都检查了土方文件和表模板(默认模板)。
2.详细横断面设计时,支挡构造物处理后,挖台阶处理如下图一(设置了清表)、图二(未设置清表),设置清表后的挖台阶处理及土石方量貌似不正确,是否哪里设置错误了?
图一
图二
3.详细横断面设计,设置了挖方不清表。但有些半填半挖断面挖方确作了清表处理,怎么回事?如下图所示
你好,检查您数据后,您的问题回复如下,供参考:
1、如使用横断面设计模块中的输出土方命令,您需要确保项目指定的土方表为智能模板;
2、清表及挖台阶,是按照我们预设的设置条件自动布设的,如您觉得挖台阶与支挡构造物交界面处有冲突,您可以进一步对挖台阶进行编辑;
3、通过检查您发来数据文件,该断面左侧边沟定制有问题(更换左侧边沟为系统内置任意边沟,清表均可正常计算并绘图),建议您重新定制边沟后替换下。
请问,在不同路基宽度做设计向导的时候,最后进行超高加宽的时候总是出现内差超过过渡关键断面,就无法超高加宽了,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能发我份高低路基设计视频吗?刚学习,很想知道,谢谢了
您好
怎样把.jdw格式的文件转换成.JD的文件
执行命令: JDZB_IN,在交点坐标导入/导出界面,点击“导为交点数据”即可。
你好!纬地仿真平台系商业软件,需购买后,带加密锁才能正常启动运行。
如果你对纬地工程数字仿真平台的模拟驾驶功能有兴趣,请随时电话与我们联系了解更为详细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