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平面交叉数量的措施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0-09-09 点击量:4099 信息来源:信息员
在《规范每周一问答•第十四期》“公路平面交叉间距如何掌握?”一文发布后,有专业技术人员留言,咨询为减少公路平面交叉数量,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我们邀请《规范》修订组专家继续为大家答疑解惑。
老师,您好!请问《规范》第10.1.7条规定了公路平面交叉的间距。这个间距包含与村道这些等外道路吗?《规范》中提到了为减少公路主线上的平面交叉,建议“支路合并”等方式,能具体解释一下都可能有哪些措施吗?
你好!在前面两期的回复内容中,已经包含了你提到的部分问题和回复,请浏览参考。《规范》推荐“在公路穿越村镇等路段,应通过“支路合并”等措施,控制平面交叉的间距,减少公路主线上平面交叉的数量”,结合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实践,我认为,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合理论证项目功能:在公路项目建设前期,尤其是对在既有低等级公路基础上实施改扩建工程的项目,应从工可阶段开始就合理论证确定项目的功能和定位,避免脱离项目实际需求、简单化套用公路功能的现象。对于一条主要路段穿越村镇、重点发挥村镇联通功能的公路项目,项目功能应主要定位在“集散功能”,而不是“干线功能”。要掌握,同是二级公路,《规范》对干线功能和集散功能的平面交叉间距要求是完全不同的。2、支路合并:即在接入主要公路之前,把村镇中的路网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通过局部改造,使多条乡村道路(支路)先合并、归并,然后再选择合适位置接入主要公路。3、修建辅道:可根据村镇位置、村镇道路布局,以及民众出行需求等,在公路主线一侧或两侧修建辅道,使得乡村道路先进入辅道,然后再通过合适位置的平面交叉进入主要公路。4、采用机非分隔断面:在村镇较为密集和非机动车出行量较大的路段,可通过调整公路断面布置型式,采用类似城市道路的机非分隔、多快板的方式,既解决沿线民众出行便利性问题,同时,通过机非分隔方式,减少非机动车和人行交通对公路主线通行速度和安全性的影响。这一点,正是新版《标准》和《规范》推荐局部采用城市道路断面的主要缘由之一。
5、局部改线:对于一些旧路改建项目(特备是旧路街道化严重的路段),应考虑对穿越村镇路段进行局部改线的方案,使得公路主线避开村镇中心位置,规避因接入路口过多、过密的问题。这就是公路选线中,大家常常说的“近村不进村”的选线原则。当然,同时还要通过连接线等措施,保证满足村镇民众上路的基本需求。6、设置信号灯:对于村镇密集路段,若因条件限制,不能采取其他上述措施时,可考虑增设信号灯。即通过信号灯,改变平面交叉一般“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方式,规避因交通冲突可能引起的安全问题。7、其他合理可行的措施等。当然,还可能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采用其他合理可行的措施或方案。例如:通过改变断面型式,增设人行横道、增设U_Turn车道、增设中分带隔离设施等。
我们曾接触过多个类似的改扩建工程,不同程度存在此类问题。例如,西部某省份的一个改扩建项目,在原有三、四级公路的基础上,两侧加宽改建成二级干线公路。因为沿线村镇密集,平面交叉一个接一个,导致项目建成数年,却一直无法通过竣工验收。因为,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各级审查、咨询等单位,均不敢拍板表态。最终,还是通过上面提到的多种措施,减少了约2/3以上的平面交叉。
1、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当公路基础设施服务民众出行的“便利性”与“交通安全性”存在冲突时,首先是要以满足安全性为前提。必要时,应充分向政府和民众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避免把修路架桥、改善交通的好事办成了坏事。2、对于存在类似问题的项目,作为设计单位,应该在项目之初就要高度重视穿越村镇路段的安全性和平面交叉(间距等)问题;在工可和初步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局部改线和乡村道路归并等方案,提前说服业主认可因改线、连接线、或村道归并等工程,可能引起的工程规模与费用增加等事宜。3、设计单位应该在工程方案和标准规范执行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而不是“项目方案业主说了算,设计单位只是绘图和盖章的工具”。要知道,一旦这些平面交叉口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必然会追究到设计阶段,承担主要责任的不是业主,也不是咨询审查单位,只能是设计单位。